什么是“熒光”?
“熒光現象”是由西班牙醫生和植物學家N. Monardes在1575年第一次發現并記錄的。后來科研人員陸續發現一些發熒光的材料和溶液,到19世紀末,人們已經知道了600種以上能發熒光的化合物。這期間,科研人員逐步認識到從激發態回跳到基態的發射光波長比吸收的或者入射的光稍長。某些物質經一定波長光照射(或者吸收電磁輻射)后會受到激發,被激發的分子或者原子從激發態返回到基態(去激發)時,會發射出波長比入射光長的不同強度的光,而當照射(或者輻射)停止后,發射光也隨即消失,這種再發射的光稱為熒光。20世紀以來,熒光現象得到較為廣泛的研究,例如,共振熒光和增感熒光的發現、熒光的定量分析、熒光產率的測定以及熒光壽命的直接測定等。慢慢的也就衍生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X熒光光譜儀”。
X熒光光譜儀
什么是“熒光分析法”?
熒光分析法的發展與分析儀器設備的應用發展密切相關。第一臺光電熒光計出現在1928年,當時的儀器靈敏度有限。直到1939年光電倍增管出現,儀器靈敏度和分辨率得到大幅增加,該發明也對分析和測試性能更高的單色儀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后來,經過儀器的不斷更新和發展,1952年出現了商用的校正光譜儀器。熒光光譜分析既可以進行定性檢測也可進行定量測定,同時還能夠作為一種先進分析技術研究體系的物化性質及其變化情況。即為現在的X熒光光譜儀。
通常具有剛性平面結構和大共軛體系的化合物具有能發射熒光的內在本質,這樣的物質被稱為熒光化合物。人們利用熒光化合物可以進行如下科學研究:
①利用研究體系自身含有熒光團而具有的內源熒光,通過檢測其熒光特性參數的變化,可對該體系的某些性質加以研究;
②如果研究體系本身不含有熒光團,即不具有內源熒光,或者所含的內源熒光較弱,就可以通過外加熒光化合物作為熒光探針,通過測量熒光探針的特性變化來間接地對該體系進行研究。例如,可以將對極性敏感的熒光探針加入到待測體系中,通過對熒光探針的熒光性質的檢測,或通過其熒光特性的變化來測試體系的極性變化。
熒光分析法的優點之一是靈敏度很高,其靈敏度一般要比其他微量分析法高2~3個數量級。熒光分析的靈敏度可達億分之幾,在與其他技術聯用時,熒光檢測能夠接近或達到單分子檢測的水平。熒光分析法還有選擇性高的優點,尤其體現在對有機物的分析檢測方面。因為結構有差異,所以并非所有的有機物都有熒光,能發熒光的物質的激發和發射波長也存在差異。
因此,選擇適當的激發波長或者發射波長作為檢測波長,可以實現選擇性檢測目的。或者通過考察其他的熒光特性參數,如量子產率、熒光壽命、熒光偏振等來進一步進行分析測定。這些可以借助選擇不同的測試技術如同步掃描、導數光譜、三維光譜、相分辨和時間分辨等進一步提高測定的選擇性。此外,用量少、方法簡單、線性范圍寬、重復性好、操作簡單也是熒光光譜分析的優點。
熒光光譜測試方法的應用涉及化工、農業、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生命科學、食品科學和公安情報等諸多領域。熒光光譜分析法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重要且有效的光譜化學分析手段。??